对于先秦史我们显得特别的拧巴,我们一方面迫切的想找到传说中的五帝夏商周的历史痕迹,另一方面又坚持孔老夫子“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史观。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稍微和神怪相关的历史都不能算作历史。于是原本有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因为不符合我们的史观而被丢弃在一边,以至于现在可研究古文献的只有寥寥几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情况,主要是很多人心中筑起了一道墙,他们用这道墙挡住了不符合他们逻辑的信息。
禹贡图
编辑
比如《淮南子·本经训》里的:“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很多人认为这里描写的内容都是神话传说,原因是作为普通人的羿怎么可能会把天上的太阳射下来。他们对于这些内容不是基于理性的分析,而是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作出决定。如果仔细分析羿的行动路线,然后结合《山海经》,我们可以找到羿的活动范围。
展开剩余97%后人画的羿射十日
编辑
这里缴大风的青丘泽就是青丘山的即翼泽,对应的是婆罗门河向南流入的伦加利水库,具体位置在印度的奥里萨邦。羿在这里捕获大风,这里的大风是一种大鸟。羿上射十日,代表着的羿把天上的十日射了下来。然后紧接着就是羿下杀猰貐,具体位置就在弱水,这里的弱水是阿润河。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这里的畴华之野就是有青水(雅鲁藏布江)冲击而成的平原,对应的是阿萨姆平原,羿这里射杀猰貐。最后是断修蛇于洞庭,这里的洞庭是洞庭山,在缅甸克钦邦。《淮南子·本经训》描写的羿所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有可靠的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甚至可以把羿的征途通过地图做出来。即使是这样,大多数人认为羿依然不是历史人物,因为他不符合我们的史观。
羿进攻路线
编辑
什么样的历史符合我们的史观,以《国语》、《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为主的书籍,这些史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历史体系。目前主流也是坚持这样的观点,所以我们可以在中原地区看到很多夏商周有关的遗址和博物馆。像《山海经》、《传天子传》以及《淮南子》里的记录的零碎的信息,则是昆仑五色水为中心的历史体系。简单的解释就是以昆仑虚(冈仁波齐峰)为中心六大河流中的河水(印度河)、赤水(萨瓦斯蒂河)、洋水(恒河)、黑水(格尔纳利河)、弱水(阿润河)、青水(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昆仑河洛历史体系。
昆仑虚六大河流
编辑
为什么华夏会出现昆仑、中原两个历史体系,和周平王迁都雒邑有一定的关系。西周末年犬戎入侵镐京,西周灭亡,周平王从河洛(印度半岛)地区迁都到雒邑(洛阳)。周王室的实力迅速的衰落,中原地区诸侯通过相互兼并之后,大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强大之后的诸侯王,开始五帝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产生了好奇,于是就有了士大夫修改历史以及编造历史。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晋语》就描写了司空季子在晋文公面前伪造炎帝和黄帝的信息:“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后人绘制的春秋地图
编辑
目前还没有发现司空季子之前有关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的描写。而《穆天子传》中描写了:“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周穆王西巡的昆仑之丘的途中,经过河水、赤水、洋水、黑水,暗示了西周人仍然使用的是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周本纪》里的西周的历史,是中原历史体系的西周,简单的解释就是春秋到西汉时期重新编写的西周的历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解读夏商周的历史那么困难的原因,因为你看的是中原历史体系的西周历史。
后人画的周穆王西巡
编辑
昆仑历史体系和中原历史体系是什么关系,中原历史是由昆仑历史体系演变出来的。根据《山海经·海内西经》的描写:“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我们可以得知在河水地区有禹所导积石山,这里的河水是印度河,巧合的是在印度河水系有很多被废弃的旧河道,这些旧河道就是大禹治水遗留的旧河道。但是以中原历史体系为代表的《尚书·禹贡》,描写的却是大禹把中国的河流的洪水都治理一遍。由此可以确定,编写《尚书·禹贡》根本不知道大禹治水的河流是河水(印度河),他只知道大禹在九州治理大洪水,于是把中原九州的河流都写上了,这样能突出大禹治水的功绩宏大。
萨瓦斯拉蒂河
编辑
关于夏朝目前网上流行最多的话就是,因为二里头没有发掘出夏的文字,所以无法证明二里头是夏都。即使二里头考古出土了带有夏的文物,它也不可能是夏都。因为决定夏都的从来不是一个文字、文物或者是遗址,而是历史体系。夏朝属于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而不中原历史体系。我们可以通过《山海经》结合印度半岛的地图,从炎帝一族生活的赤水(萨瓦萨拉蒂河)向后推演,然后就是河水爆发大洪水,而大洪水的受灾区是印度半岛。接着就是大禹治水,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巴基斯坦境内找到大禹治水遗留的旧河道。但是你无法在中国境内推演出从炎帝到西周的历史体系,因为你在中国境内找不到大禹治水的遗迹。
大禹治水河流图
编辑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于先秦史感到拧巴的原因,因为华夏原本是两个历史体系,一个是昆仑(冈仁波齐峰)为中心的五色水历史体系,另一个则是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历史体系。而我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押宝到中原历史体系,这是造成先秦史拧巴的根本原因。所以当你问为什么二里头没有挖出夏朝时期的文物时,你得到的答复则二里头只挖不到2%,还有98%没有挖掘。其实这一切都是搪塞和敷衍而已。如果二里头真的是夏都斟鄩,真的不会用那么多年,很容易就挖掘出夏朝时代的文物了。
二里头夏都博物馆
编辑
三星堆遗址就是典型的例子,为什么会出哪里土大量奇形怪状的文物,因为它是祝融从赤水(萨瓦斯拉蒂河)降到江水(大渡河)之后,祝融的后人为了纪念祖先曾经生活在河洛(印度半岛),而打造的各种青铜器物。一号青铜神树就是典型的达标,它是按照青丘山汤谷的扶桑等比例打造的。而青丘山位于印度的奥里萨邦。这就是为什么三星堆会出土大量四川本不该有的象牙,以及印度洋海贝的原因,因为这些象牙与海贝都是祝融的族人在迁移的过程捕猎的,作用就是食用之后的纪念品。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时候,他们会做另一个事情就是重修历史,于是我们就能看到很多国家的历史都有自己的独立起源。虽然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但是这些国家的早期历史,无法能够和其他地区的历史联系起来。几乎同时代的古埃及的历史,与苏美尔历史没有任何联系。苏美尔的历史又和古印度的历史没有交集,而古印度的历史又和中国的历史没有任何联系。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世界上的各地文明都是独立发展的。
四大文明古国
编辑
我们看到的古埃及、苏美尔、古印度的历史都是近代才修订的,不过因为中国古代留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所以近代中国没有进行修史。严格的说我们所看到的古埃及、苏美尔以及古印度的历史,并不是本土人编写,而是西方殖民者在殖民的的时候的修订的。对于西方人好心的修史,印度半岛的一些历史学家对此并没有半点感激,反而带有极大的排斥心理。他们无法接受古印度文明是由达罗毗荼人建立的,更相信古印度文明是以梵天为主的神所创造。
后人画的梵天画像
编辑
在弗朗索瓦·高堤耶著作的《被誤解的印度大歷史》一书中,作者花了两章的篇幅对萨瓦斯拉蒂河,研究考察论证,最后考证出萨瓦斯拉蒂河的旧河道的具体位置。反而对我们熟知的印度河文明,却只用小小的章幅进行描写,可见萨瓦斯拉蒂河弗朗索瓦·高堤耶心中的地位。之所以能找到萨瓦斯拉蒂河旧河道,依靠的是众多考古学家通过《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闥婆吠陀》等古籍,结合先进的卫星技术测还原出了萨瓦斯拉蒂河旧河道,正式了古印度神话中的萨瓦斯拉蒂,以及樊天不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是曾经真实存在过。
《被误解的印度大历史》
编辑
之所以举萨瓦斯拉蒂河的例子,就是想表达一件事。如果你看主流写古印度的史书,会得出古印度文明是由印度的古老土著达罗毗荼人建立的。然后是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入侵古印度后的雅利安人在印度半岛开启了种姓制度 。如果你看《梨俱吠陀》等书籍,就会发现古印度文明是由樊天、萨瓦斯拉蒂等神创立的。我们去看《山海经》就会发现,《山海经》里大量篇幅描写了发生在印度半岛的事迹,炎帝一族生活的赤水流域就是萨瓦斯拉蒂河。不同的书籍,对于古印度有着不同的解释。
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
编辑
所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历史,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作历史,只能算作历史视角而已。比如消失的萨瓦拉斯蒂河,在《山海经》中叫它做赤水,《梨俱吠陀》里叫做萨瓦拉斯蒂河,但是你在西方写的古印度历史书籍中,根本找不到萨瓦斯拉蒂河,这就是西方人对于古印度的视角。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古印度应该在古埃及和苏美尔之后。如果一个比古印度河文明还早的萨瓦斯拉蒂河文明存在的话,那么苏美尔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的说法就无法成立了。
萨瓦斯拉蒂河
编辑
同样是对于古印度的研究,西方编写的古印度史非常简单,只是简单研究了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址。然后就断定古印度由达罗毗荼人创造。西方人对待古印度与古埃及、苏美尔的态度都不一样,不管是古埃及的、苏美尔都有大量的遗址、文字、文物,而古印度文明则显得匮乏的多。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在古印度地区制作如古埃及、苏美尔一样的王表,但是印度半岛距离西欧太远,这和他们坚持的欧洲中心论的关系不大,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半岛没有出现类似古埃及、苏美尔王表的原因。
摩亨佐·达罗遗址
编辑
相对于《梨俱吠陀》只能解读萨瓦斯的拉蒂河,以及印度半岛发生的事迹,《山海经》所能解读的要广阔的多。它的广阔是它所描写的疆域、以及疆域内发生的事迹赋予的。比如《山海经·海内经》里的:“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如果不知道赤水对应的是萨瓦斯拉蒂河,江水是大渡河,根本不会知道祝融迁移的路线是从印度半岛迁移到四川盆地。巧合的是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和印度洋海贝,这些象牙和海贝都是祝融降江水的时候,祝融的族人带去的。
祝融降江水路线图
编辑
《山海经》描写的链接不止有祝融带领族人从印度半岛迁移到四川盆地,还有周人把百谷的种子从印度半岛带到埃及和西奈半岛。《山海经·海内经》描写了:“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这里的黑水是格尔纳利河,而都广之野则是恒河大平原,后稷在恒河大平原地区培育了百谷。然后就有了《山海经·大荒西经》里的:“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从这里可以得知,后稷的侄子叔均,把后稷培育的种子从印度半岛带去了埃及的西奈半岛,那里是台玺的封地西周国。
西周国的所在地
编辑
西方人创建的古埃及历史体系和《山海经》里的西周国,都是在描写埃及地区的历史。但是《山海经》里的历史体系,对古埃及的历史体系具有碾压式的优势。因为西方人创建的古埃及历史体系,只能解读古埃及的历史,无法解读苏美尔的历史,更不能解读古印度的历史。但是《山海经》不仅能解读古印度的历史,同时也能解读古埃及中国的历史。如果把《山海经》和《史记·周本纪》里的周人从不窋到古公亶父的东迁,我们解读两河流域的历史。这是西方人构建的古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无法达到的条件,因为《山海经》的历史体系可以进行多重论证,但是古埃及、苏美尔只能单重论证。
古公亶父东迁图
编辑
很多人在质疑西方人伪造古埃及、苏美尔历史的时候,喜欢对其中的一两个文物进行质疑,其实这样的质疑效果并不太好。因为不管是古埃及、还是苏美尔都是建立在历史体系的基础上。即使被质疑的问物确定是后人伪造,那有怎么样?只能说那一两个文物是伪造,对于古埃及、苏美尔的整体历史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你不可能根据一两个文物的真假,去断定古埃及、苏美尔的整个文明的都是假的。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去做历史体系的质疑,如果找到古埃及、苏美尔的历史体系的错误,而《山海经》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因为它所描写的疆域刚好覆盖中国、印度、中东和埃及等地区。
最近通过遥感卫星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古遗址,专业人士断定这是西周时期的周原遗址,这一段发现填补了周人早期都邑的空白。虽然看似找到了周原遗址,但是西周的谜团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按照《史记·周本纪》的描写,古公亶父因为薰育戎狄的入侵被迫放弃祖先经营多年的豳地,带领族人迁移到渭河流域的岐山周原地区,“乃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这里的漆、沮都是渭河的支流。
周源遗址地图
编辑
古公亶父迁都岐山之后,他的孙子周文王:“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丰都在哪里,《诗经·文王有声》做了交代:“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周文王在丰水建立丰都,而大禹曾经治理过丰水。但是我们今天在陕西境内的沣水找不到任何大禹治水的遗迹,同时《诗经》里描写的丰水是向东流的,而今天沣水是向北流渭河,说明河流的流向明显不同。
后人画的大禹治水
编辑
《史记·周本纪》描写了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之后,来到夏人的都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然后就有后来的“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召公复营洛邑一定不是复营周人的洛邑,而是夏人曾经的都城洛邑,而且复营洛邑也是周武王的主意。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从周文王,到打败商的周武王,以及继承周武王帝位的周成王的都城都在丰都。直到周成王复营洛邑,洛邑才成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西周都城。
洛邑天下之中
编辑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周人是在夏的都城上重新建都的,这也和《史记 封禅书》里的: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相对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坚持,中原的地区是夏商周三代都城所在地的原因。但是如果夏朝的都城在洛阳,那么为什么《史记·周本纪》里会出现洛邑、雒邑两个地方?而且周平王迁都的地点就在雒邑。难道是太史公编写周本纪的时候不小心写错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在三国魏文帝曹丕之前,洛阳一直叫做雒阳。
流经洛阳的伊河、洛河
编辑
把夏朝和周朝的都成都安排在洛阳,看似找到了传说中的夏朝和西周,但是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比如《诗经·文王有声》里的大禹治理的丰水。《史记·周本纪》里的洛邑和雒邑是不是同一个地方。为什么犬戎攻入镐京之后,不继续追赶东迁的周平王,趁机把东周雒邑给灭亡了。而且你用中原历史体系是无法解决以上问题的,因为西周和五帝、夏商使用的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穆天子传》描写的周穆王西巡昆仑之丘祭拜黄帝的宫殿,途经五色水中的河水(印度河)、赤水(萨特来杰河)、洋水(恒河)、黑水(格尔纳利河),就是典型的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
昆仑五色水
编辑
《山海经》也是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我们可以根据《山海经》里的内容,结合亚洲的地图,可以轻松的找到炎帝生活的赤水(萨瓦斯拉蒂河),黄帝生活在黑水(格尔纳利河)的轩辕之丘。再往下延伸河水(印度河)爆发大洪水,然后就是鲧和大禹治水的描写。直到今天我们在印度拉贾斯坦邦找到大洪水的冲击痕迹,以及在巴基斯坦找到大禹治水的遗留的旧河道。当大禹治水的河流是河水(印度河)的时候中原历史体系就要改写了。
大禹治水图
编辑
很多人会说在不是在中原地区,出土了很多西周时期带铭文的青铜器吗,为什么印度半岛却没有却没有出土类似的青铜器文物?其实青铜器可靠性远比不上山川河流以及大禹治水的遗迹。因为山川河流无法造假,大禹治水的遗迹无法造假。但是遗址可以造假,青铜器可以造假,主要是这两造假的成本很低。另外决定历史的从来不是一两个遗址,或者一两个青铜器,而是完整的历史体系。我们可以的通过《山海经》把炎帝到大禹,以及后来的夏商周的脉络做出来,但是《史记》这种没有体系的书籍无法做出来。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这种事实,你来解读一下后稷分封的邰具体位置在哪里?你又没有当时的地图,怎么可能知道邰的具体位置,所得到的结果只是猜测而已。
遂公盨以及青铜铭文
编辑
当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河水(印度河)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重新审视西周的历史了。因为大禹治水的其中一条河流是丰水,而周文王在丰水建立丰都,那么丰水以及丰都一定不在中国,而是在印度河水系。丰水对应的就是古勒姆河,而丰都也在古勒姆河流域。《史记·周本纪》所谓的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移到渭河流域的岐山周原地区,不是迁移到今天的渭河流域,而是古渭河喀布尔河流域。《山海经·西山经》描写的渭,就是阿富汗境内的喀布尔河,西山经描写的华山山系对应的是兴都库什山脉,岐山就是兴都库什山脉中的一座山,周原则是白沙瓦盆地。
周源的位置
编辑
想要完全了解周原为什么会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盆地,就要把周人的故事线整理出来。 《山海经·西山经》交代了周人始祖后稷的封地;“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这里的黑水是格尔纳利河,都广之野则是恒河大平原,对应的是《史记·周本纪》里的后稷封弃於邰。这就是为什么《山海经》里没有后稷封弃於邰,而《史记·周本纪》没有后稷在都广之野培育百谷,因为《山海经》和《史记》不是一个历史体系。
都广之野的位置
编辑
严格的说周人的祖先不是后稷,而是后稷的弟弟台玺。《山海经·大荒西经》交代了周人的最早封地西周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这里的西周国位于今天埃及的西奈半岛,今天对叔均以及后代有专门的称呼,就是古埃及的法老。只可惜周人的祖先从叔均到不窋出现了断层,恰巧这段时间周人一直生活在西周国。如果换一种称呼,古埃及文明就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先周文明。
先周地图
编辑
《史记·周本纪里描写:“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虽然这里描写夏后氏政衰,其实不窋和夏人没有关系,因为夏主要集中在河洛(印度半岛),而不窋则在西周国(埃及西奈地区),所以说夏人和周人没有交集。之所以不窋突然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很可能就是西周国里的周人发生了内讧,其中一部分以不窋为首的周人离开西周国,来到了不窋的领地生活。这里戎狄主要是指生活在中东和西亚两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对应的是今天的阿拉伯人。
古埃及地形图
编辑
不窋的孙子庆节在两河流域豳地建都,周人世代在豳地复脩后稷之业,直到古公亶父薰育戎狄开始入侵豳地。周人不敌薰育戎狄,“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这里的漆、沮都是渭河(喀布尔河)的支流,古公亶父迁移的路线是从两河流域,迁移到阿富汗的喀布尔河。然后是周文王在丰水建立丰都,周武王开始了武王伐纣打败了商朝,周人重新回到了河洛(印度半岛)地区。
古公亶父东迁图
编辑
所以说当周人初期主要集中在印度、埃及、和两河流域等地区的时候,怎么可能会在陕西的渭河流域出现周原遗址?因为那个时候的历史体系还没有修改,你不能用中原历史体系去解读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简单的解释在西周时候,渭河流域还不叫做渭河,真正的渭河是阿富汗的喀布尔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中原找不到夏朝,商朝也解读的稀里糊涂的原因。主要原因是真正的夏商周三代在印度半岛,而不是在中原地区。你只有重新回归到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才能解读五帝夏商周的历史。而不是一直把精力投入到中原历史体系,最后的结果徒劳无功。
在我们的认知中华夏的历史是,时间越往前文明就越落后,所以夏朝前期的五帝时代就是极其落后的原始社会。当时的疆域非常狭小,生产力极其落后,人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极其困苦。简单的总结一点,就是华夏文明时间越往前越先进,时间越往后文明就越落后。之所以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认知,主要是受到课本的影响,如果抛开课本而去研究古文献,你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夏地图后人制作
编辑
如果我们去看《穆天子传》就会发现,周穆王西巡昆仑之之丘途径河水、赤水、洋水、黑水,这里是昆仑之丘对应的是冈仁波齐峰,河水是印度河,赤水是萨特来杰河,洋水是恒河,黑水是格尔纳利河,说明周穆王从中原走到了西藏的阿里以及今天的印度地区。而西汉的使臣连昆仑五色水都不找了 ,直接奔向青海地区黄河的源头,把那里视为传说中的昆仑仙山。《史记·大宛列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如果按时间顺序,西周的时间比西汉要早,为什么西周人可以准确的到了昆仑之丘,而西汉的人连昆仑具体位置都找不到了,这就是西汉人比西周人先进吗?
昆仑六大河流
编辑
同样情况的还有冶铁,我们一直以为华夏文明的冶铁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里却描写了大量关于铁的记录,为什么可以确定《山海经》里的铁要比春秋战国早?主要原因是《山海经》描写的是周平王迁移之前发生在河洛(印度半岛)地区的历史,而春秋战国则是周平王迁都雒邑(洛阳)之后的中原历史。一些人会认为没有出土过《山海经》时代的铁,所以《山海经》描写世界不可靠。如果按照这种规则来研究中国的历史,那么中国历史的漏洞就太多了,我们不可能找到每一个帝王的陵墓,难道因为找不到就否定那些帝王?
古代铁器
编辑
所以说目前支撑华夏历史的还是史书,而考古只是辅助辅助作证史书而已。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重考古而轻文献,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势必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比如现在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普通大众都认为二里头是传说中的夏都。严格的说普通人是没有辨别能力的,之所以很多人认为二里头是夏都,主要是媒体和自媒体的造势。而真正的夏都在哪里,在印度半岛,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在巴基斯坦找到大禹治水遗留的旧河道遗迹。顺着《山海经》向前推,我们可以在印度半岛找到炎帝一族生活的生活的河流赤水(萨瓦斯拉蒂河)旧河道,这叫历史逻辑闭环,二里头无法达到这种优势。
大禹治水河流图
编辑
最近有一个事件特别的火,就是雅鲁藏布江的墨脱水电站工程,据说总投资1.2万亿元,三峡水电站发电量的三倍之多。而雅鲁藏布江是藏族人的叫法,华夏早期的雅鲁藏布江叫做青水。《山海经·海内西经》描写:“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是昆仑虚的六大河流之一。相对于河水(印度河)爆发的大洪水,以及夏商周昔三代在建都河流;赤水(萨瓦斯蒂河)是炎帝一族休养生息的河流;洋水(恒河)则是蚩尤一族 起源的河流;黑水(格尔纳利河)是黄帝一族生活的河流;青水(雅鲁藏布江)发生的事迹比较少了。
墨脱水电站示意图
编辑
墨脱水电站是世界上最高的水坝,那么世界上最早的水坝在哪里,就是青丘山的天吴水坝。《山海经·海外东经》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 不过因为《山海经》的作者把它描写成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于是很多人习惯性的把它画成长着八个头、八条尾巴、老虎一样的怪兽。其实《山海经》的作者已经描述的的非常明确,神天吴的身份是水伯,掌管英水的水神。只不是是《山海经》作者以兽相称,我们一直认为天吴是野兽,其实天吴是一个大型的水坝。
古人画的天吴
编辑
南山经的青丘山位于印度的奥里萨邦,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根据《山海经·海外东经》描写的内容,在英水(婆罗门河)还原出《海外东经》的描写的内容。而天吴水坝就在青丘山的青丘上,我们依然可以找到扶桑的位置。建造天吴水坝的人是帝俊,而制造十日的则是帝俊的妻子羲和。为什么帝俊会在青丘山的英水建造天吴水坝,主要是为了拦截英水,等到英水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就可以给十日进行散热了。《山海经·海外东经》 就是描写英水给十日散热的过程:“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扶桑的所在地
编辑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秦朝是非常厉害的王朝,它已灭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后来的华夏的王权发展奠定的基础。严格的说秦朝并不算很成功的朝代,因为相对于商周时期的疆域,秦朝的疆域实在是太小了。商朝时期的疆域包含了河洛(印度半岛)、东夷(东南亚)、中原(中国),而西周的疆域比商朝的疆域还要大,包含喀布尔河流域以及青藏高原等地。而秦朝的疆域只有中原几个省,和商周相比疆域实在太小了。而且商周时期可以轻松的占领东夷(东南亚),秦朝却连小小的南越国,都勉强才搞定。
秦朝疆域图
编辑
秦朝是唯一一个能夺回河洛(印度半岛)的王朝,因为秦朝时期的人还有可能知道河洛是印度半岛。但是秦朝只攻打南越国没有继续向西攻打河洛(印度半岛)。而西汉时期的人彻底搞不清楚,河洛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了。《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昔三代之居(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前面的昔三代皆在河洛之间这是太史公从古籍获得知识,而“故嵩高为中岳”暗示了太史公已经误以为河洛在中原地区了。因为太史公的这一写,误导了后人两千多年,很多研究夏商周的学者,误以为夏商周三代的河洛就在中原地区。
西周疆域图
编辑
西汉的人不仅河洛地区已经搞不清楚,同时昆仑也搞不清楚了,他们错把柴达木盆地南方的山脉当成昆仑山。总之西汉时期已经形成了,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历史体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史记》里看不到《山海经》里的炎帝生活在赤水(萨瓦斯拉蒂河),黄帝生活在黑水(格尔纳利河)。而《史记》里出现的则是《国语》里的:“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的描写。所以说春秋战国到秦朝、西汉和商朝、西周,不管是通知疆域还有历史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华夏古代的历史,并不是越晚越先进,西周之后的朝代很难达到西周所统治的疆域了。
当我们读《山海经》的时候会看到各种奇怪的鱼,其实这些鱼不是我们认为的动物鱼,而是水里的一种武器或者设备。不过因为这些所谓的鱼的种类不同,性质不同,所以它们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比如鸡山的专鱼,见则天下大旱;邽山的蠃鱼,见则其邑大水;子桐山的骨鱼,出入有光;騩山的飞鱼,可以御兵等。《山海经》里称谓鱼的标准很简单,就是一些可以在水里游泳船,或者可以潜入水中潜艇一类的交通工具,甚至放在水里的设备、武器或者是工具,都可以称为鱼。甚至一些鱼连名字,样子都没有描述,《山海经》的作者用怪鱼来描述。
炸弹
编辑
相对于蛇兽、鸟都是神乘坐的交通工具,鱼在《山海经》中也是一种交通工具。《山海经·大荒西经》描写了“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这里描写了颛顼驾驶的蛇可以在陆地上爬行,也可以潜入水中,是一种可以两栖的交通工具。同时《山海经·海外南经》也描写的:“虫为蛇,蛇号为鱼”,表示钻地的虫可以变成在陆地爬行的蛇,然后又可以潜入水中,由此可以推测,《山海经》描写的时代,科技非常的发达,当时的神制造了非常先进的长条形交通工具,这些工具既可以在陆地上爬行,也可以潜入水中。
后热画的鱼妇
编辑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里描写了鲧治水筑堤坝,使用了息壤,而被祝融杀死在羽山的过程。鲧的字由鱼和系组成,严格意义上鲧也是一艘船。《山海经》里的神都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比如炎帝女儿女娃的精卫鸟,烛九阴的烛龙,南山经的山神人首鸟身等。而鲧的交通工具就是一条类似于船或者潜艇的交通工具,这艘船因为被鲧使用,也代指鲧。鲧之所以选择船或者潜艇一类的工具,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关。河水(印度河)爆发大洪水,鲧在治理洪水的时候,选择船和潜艇最为合适。
潜水艇
编辑
《山海经》里面的一些鱼不是我们认为的鱼,而是一种武器,它们一出现天下就会大旱,因为这些武器平时储藏在水里,也被《山海经》作者称为鱼。他们的作用和一些鸟,蛇一样,会产生热量或者火焰,焚烧山上的草木,被《山海经》作者描述成,只要它们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但是这些鱼的形态外貌不同,名字也不同,造成的破坏力是一样的,都是见则天下大旱。比如鸡山的专鱼,女烝山的薄鱼,子桐山的骨鱼。这些鱼和《山海经·西次三经》提到的“鼓亦化为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作用都是用于战争。
今天的炮弹
编辑
既然《山海经》里有可以造成天下大旱的鱼,那么就会有可以灭火的鱼。《北山经》:“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鳛之鱼,其 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山海经》的作者提到十翼,一些人习惯性的把它解读成乌贼,主要原因是乌贼有十个触手。鳛鳛鱼肯定不是乌贼,因为鳛鳛鱼生活在陆地上的水里,而乌贼只能生活在大海里面。文中交代了鳛鳛鱼的作用就是灭火,所以鳛鳛鱼的十翼不是十只翅膀,而是吸水的水管,因为样子像鸟的翅膀,被《山海经》的作者描写成十只翅膀。
乌贼
编辑
《山海经·北山经》:“带山……其中多儵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目,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我生活中的鱼都是不会发声的,但是带山的鱼发出的声音如同喜鹊的叫声,而且这种鱼的样子非常的奇怪,三条尾巴六只脚,甚至古代的画家把它画成了六条腿的鸡。《山海经》的作者已经确定它的就是鱼,说明这种设备平时存放在水里。关于这种鸟的作用“食之可以已忧”,简单的解释就是吃了这种鱼可以使人无忧无虑。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忧虑,是他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山海经》里的“食”不是吃的意思,而是一个多意字,大概意思的使用,占有,驱赶,攻打,击杀等意思。食之可以已忧,可以解释成,如果敌人来侵,使用藏在水里的儵鱼这个武器,向入侵的敌人发动攻击,赶走入侵者之后就能解除外患。
炮弹
编辑
而英鞮之山的冉遗鱼和儵鱼非常类似,《山海经·西次四经》:“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冉遗鱼是鱼的身子蛇的头六只脚,冉遗鱼也是一种和儵鱼的武器。“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这里的食不是吃冉遗鱼的意思,而是使用冉遗鱼武器的人,因为身处和敌人的战斗中,不会再感到困倦,可以避免敌人的伤害。还有一种鱼是 “食者不疣”,《山海经·东次二经》:“旄山,无草木。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羞鱼,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可以解释成,拥有或者使用羞鱼这种武器的人,不会再担心敌人的入侵。
古人画的冉遗鱼
编辑
《山海经》里的一些鱼还是生产设备,它们正在生产某种零件。比如《山海经·西次四经》:“鸟鼠同穴之山……多如比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鱼尾,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这里的珠玉就是如比鱼设备生产出来的零件,至于如比鱼生产的珠玉用在那里,《山海经》的作者并没有描述,可能就是用在各种鸟鱼蛇等设备的身上。当时的山神为什么把这个设备安置在水里,可能是生产的珠玉需要水,也可能是用水给如比鱼散热。比如谯明山的何罗鱼,以及东始山的茈鱼等。
今天的机床
编辑
《山海经·中次三经》:“騩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山海经》里没有爆炸这个词,而“雷”就是爆炸的意思。飞鱼就是一种防护服,因为放在水里,被《山海经》作者描写成鱼。这种叫飞鱼的防护服,既可以抵挡爆炸带来的伤害,同时也可以防御兵灾。韩流穿的(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潜水服,换一种说法也可以称为鱼”。《山海经》作者之所以没有把韩流穿的潜水服说成鱼,是因为韩流的潜水服是韩流独有,潜水服也代指韩流。
因为受《封神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会以为西周是从周文王开始的。如果我们去看《史记·周本纪》就会发现周人的历史非常的古老,周文王前面有很多帝王,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古公亶父、公刘和不窋,再往前延伸就能到达和大禹同时期的后稷了。但是周文王依然是西周重要的帝王之一,因为他的先见之明,给儿子周武王姬发灭亡商朝铺平了道路。
后人画的武王伐纣
编辑
关于周文王是哪里人,自古以来是陕西人一直没有争议。因为从东汉到北魏、唐朝、北宋、明朝以及清朝,陕西咸阳渭城区的周陵街道北边的两个大土堆,一直被视为周文王陵和周武王陵墓。直到2002年咸阳市的考古专家团队,对两座大墓进行挖掘探测、考察分析发现这两个大墓可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而到了200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的文物考古研究所携手合作,最后经过多方面研究的汇总,确定两座大墓是战国晚期秦国国君的墓葬。其实不仅周文王墓,周武王墓穴被搞错了,就连王莽闺女的坟也被说成了周成王陵。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发掘出一位西周帝王的墓葬。
周玲的周文王周武王墓葬
编辑
对于普通人来说周王陵错了无关紧要,不影响个人一月3000的工资,但是对于史学家则不一样,因为支持周人在陕西起源的有岐山周源、渭河以及咸阳的周王陵。而三大证据中周王陵最为重要,是它直接支撑了周人起源于陕西。试问如果咸阳的周王陵里埋葬的不是周文王、周武王,那么真实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其他的周王又葬在了哪里?如果少了周王陵作为了周人起源证据,那么岐山周源、渭河的周人起源证据要小的多了。
周陵的瓦当
编辑
关于周文王葬在哪里,从《史记·周本纪》描写的:“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以及“周公葬毕”,可以推测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都葬在毕的地方。同时《史记·周本纪》也交代了毕的位置,“毕在镐东南杜中”。如果按照中原历史体系的话,《史记》中描写的周文王葬的毕和今天的周王陵相对应。但是西周不是实用的中原历史体系,而是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穆天子传》中描写了周穆王西巡几万里来昆仑之丘祭拜黄帝的宫殿,周穆王西巡的途中途经河水(印度河)、赤水(萨特来杰河)、洋水(恒河)、黑水(格尔纳利河)。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包括《国语》、《尚书》、《史记》都是西周之后重新编写的历史体系。
昆仑五色水
编辑
《山海经·海外南经》里交代了周文王的埋葬地,“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为什么可以确定这的文王是周文王,主要是《山海经》是周人的典藏文献,周人肯定知道《山海经》里描写的内容。周穆王西巡昆仑之丘就是典型的代表,所以这里的文王一定是周文王,只有周人对周文王称之为“文王”。而帝尧葬地的狄山另一个称呼是嗟丘,位于《山海经》里的青丘山,对应的位置在印度的奥里萨邦。
南山经
编辑
如果周文王葬在印度的奥里萨邦只是巧合,《史记·周本纪》描写了,“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暗示了周人是在夏人的都城上重新建都,地点就是伊河洛河流域。我们都知道夏的前身是大禹治水,但是我们在中原地区却找打不tiantai.vmsrqya.cnAAA到大禹治水的河流遗址,反观在巴基斯坦我们可以轻松的找到大禹治水的遗迹。这与《山海经》描写的:“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完全相对应。而《史记》里描写的洛、伊不是在描写流经洛阳的洛河、伊河,而是流经巴基斯坦的洛(杰赫勒姆河)、伊(杰纳布河)。
洛邑的大体位置
编辑
所以说周人建立的天下之中的洛邑不在今天的洛阳,而是在巴基斯坦境内。而流经洛阳的河流叫做雒水,《史记·周本纪》描写的:“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就是为了区分河洛(印度半岛)的洛邑。查看《史记·周本纪》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这章同时出现了洛邑与雒邑,很多人习惯性的把它解读成洛阳,其实这里的洛邑与雒邑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洛邑指的是河洛(印度半岛)的洛邑,而雒邑则是描写中原地区的雒邑,对应的就是今天的洛阳。
流经洛阳的伊河、洛河
编辑
提到金文的中字,一直以来就把它解释成飘扬的旗子。其实这里的中字根本就不是旗子的意思,而是流经洛邑的五条河流。分别是谷水、洛、伊水、阳水、葌水五条河流。这些河流的支流都是向西流,与中国境内的河流流向完全不同。至于金文中字的圆圈,代表着洛邑的是围绕洛发展的。至于为什么洛(杰赫勒姆河)是天下之中,其实和西周的疆域有关系,西周的最西端是西周国,位于今天的西奈半岛,这是周人祖先之地。西周的最东端是雒邑(洛阳),这里是周人征服殷的领地。而洛邑刚好位于西周国和雒邑的中间,这就为什么洛邑会被称为天下之中的原因。
洛邑天下之中
编辑
周人起源的渭河不是今天的流经陕西境内的渭河,而是阿富汗境内的喀布尔河。《穆天子传》中描写的周人依然使用的是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而我们所接触的五帝夏商周的历史体系,都是被西周以后的人重新编写的。这就是为什么你看的先秦时史,很少提起昆仑五色水的原因。虽然《史记·大宛列传》里描写了西汉的使臣尝试寻找传说中的昆仑仙山。当他们把黄河的源头当作昆仑的所在地的时候,所得的结果一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体系出了错误。传说中的昆仑是冈仁波齐峰,结果西汉的使臣去的确实柴达木盆地南方的山脉,所得的结果一定是错误的。
北山经的太行山山脉
编辑
这就是为什么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发掘出,一位西周帝王的墓葬的原因,因为《史记》里描写的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所埋葬的毕,不在今天的陕西咸阳,而是在印度的奥里萨邦。很多人可能无法接受这种观点,只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印度半岛就是传说中的河洛。我们通过《山海经》结合印度半岛的地形,轻松的推测出华夏早期的历史。但是在中国却无法达成这种条件。我们依然可以在印度河水系找到多条被废弃的旧河道,这些旧河道就是大禹治水之后所遗留。
发布于:河南省盛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