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李雨心 荀超
金熊猫的光影余韵尚在,另一场盛会又落地成都。9月24日-26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千年蓉城召开。比秋意更浓烈的,是独属于考古的“氛围感”。
当“十四五”期间各地的考古成果和最前沿科技考古齐聚成都,当考古成果转化的课题被热议,当考古大咖们用19场讲座点亮四川各大博物馆和高校……成都,已经成为了直击中华文明的第一现场!
宝墩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图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壹
当各地的考古工作者共赴成都,全国考古工作会仿若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连通考古与大众兴趣的大门,让成都成为了考古的高地。
数场交流研讨会,共议考古工作与文物保护;19场考古讲座,带领观众一览全国各大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三星堆论坛的举办,将再次掀起古蜀文明的热潮。但打造“考古高地”,不可或缺的还有天府之国厚重的历史底蕴,以及近年来让川人颇为自豪的考古成果。
展开剩余81%2025年,是宝墩古城遗址发掘30周年。1995年,踌躇满志的四川考古工作者们在这里发现了成都平原第一缕文明的曙光。此后,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蜀道6处国家大遗址,构建起文明发展的“基因坐标”;三星堆、金沙、邛窑、宝墩4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成为历史传承的“活态课堂”。
三星堆博物馆展出的青铜人头像。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近五年,对于考古这门学问,四川交上了一份“不偏科”的答卷。“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古蜀荣光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项目入选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是中国智慧闪耀世界学术殿堂的见证;稻城皮洛遗址、三星堆遗址、资阳濛溪河遗址先后进入“十大考古”与“考古六大”,学术价值与公众考古成果得到双重肯定;明清蜀道、明代石碑、明蜀端王陵等数千处“四普”新发现更新四川文物地图,同遂宁桃花河遗址、眉山坛罐山遗址、四川马尔康孔龙村遗址等一起,拓展了蜀地文明的深度与广度。
近年来,四川考古不断“破圈”,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市民生活。今年夏天,世界运动会历史上首支火炬“竹梦”及配套组件,融入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元素,火种盆侧面代表宝墩、三星堆、金沙的时间刻度,展现古蜀文明的一脉相承。成都自然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成为大众触摸古蜀文明的重要窗口,连接起历史与现实。
稻城皮洛遗址出土手斧。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贰
古书上写:“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十四五”期间的中国考古学已经证实,历史与考古的意义早已不止于此。
大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小如古城中的一颗水稻、兵马俑上的一枚指纹,宏大的时空和微渺的历史细节,通过考古工作得以直观呈现。石破天惊的稻城皮洛遗址“阿舍利”手斧组合、千余处长白山地区的打制石器遗址,谱写数万年前古人类生存的智慧和勇气之歌;唐朝墩古城遗址与中原高度一致的城市规制、建筑风格,从壁画到随葬品,都体现着大唐特色的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又一次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严谨的多网格式城市规划,让世界再次正视商朝之前就已存在的强大王权。
“太阳之光:古蜀与印加文明互鉴展”在秘鲁印加博物馆。图据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当过去的历史,从手铲和土地里显现,新的故事,也在交往的朝夕中诞生。当中国考古团队来到卢克索孟图神庙,两大文明古国的光辉交汇于尼罗河东岸;当中国的洛阳铲在乌兹别克斯坦成为“神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跨越时空共鸣;当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修复技艺在尼泊尔大放异彩,圆满完成的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工作,被盛赞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典范”。
在考古中,我们不仅逐渐明白了“何以中国”,更明白应当投身于构建“何以世界”的叙事之中。
观众参观考古现场。图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叁
在中国考古事业如火如荼的当下,如何让考古研究成果走出书斋和实验室,让更多的考古成果惠及公众,也成为考古人日夜思索的议题。
当“沉浸式”的风刮到考古社教活动,公众与遗址的“双向奔赴”已成必然。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的300余场研学活动中,怀抱考古梦想的孩子们得以踏上宝墩遗址、万佛寺遗址等古遗址中,开启一场“考古立体大课堂”;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遗迹馆中,原生态展示的发掘现场、大型树根遗迹等,让观众置身于考古发掘现场;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濛溪河遗址,考古团队在考古工地现场的活动板房内,“捣鼓”出了一个微型博物馆,希望将考古成果及时与公众共享……“冷门”不再是考古的底色,研究也不再是高墙内的孤芳自赏。
濛溪河遗址出土核桃、橡子。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当考古出土的文物被“唤醒”,创新多元手段的加入,势必打破学术与公众的认知壁垒。亮相央视的《简牍探中华》中,聚焦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出土的天回医简,以实景戏剧演绎竹简出土背后的深意;一上新就要“拼手速”的三星堆文创,在2024年销售超2亿元,让千年文物变身“带货顶流”;还有在四川各大博物馆中应用的5G、3D、AR、VR等数字技术,将文物知识与虚拟参观进行穿插融合……当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到文明的温度,历史的回声才能真正穿透时空。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如同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河,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躬身田野、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人”相聚成都,共赴全国考古工作会,正谋划谱写考古事业发展新篇章。
发布于:四川省盛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